把握4大重點,幫長輩挑到適合的 老人安養中心 !

內容目錄(可直接點擊標題觀看)
1.重點1:檢視是否有失能情況,來判斷選擇機構的類型
2.重點2:考量適合自己與長者的條件
2.1考量1:安養中心的評鑑等第
2.2考量2:機構類型
2.3考量3:區域
2.4考量4:價格
3.重點3:參觀機構時要注意哪些重點?
3.1 1、什麼時候看?
3.2 2、該問哪些問題?
3.3 3、最後評估時還要考量哪些細節?
4.重點4:長輩住進機構後,如何提升照顧品質?
把握4大重點,幫長輩挑到好的老人養護中心!
幫長輩選擇一個合適的 老人安養中心 ,要注意的面相實在太多了,畢竟每位長者的狀況都不相同,確實很難只用單一標準就能定義符合長輩與子女們分別所在意的細節。所以我們這邊分析出4大重點,如果您有需要挑選 老人安養中心 時,都可以從這4大項目進行評估,相信您一定能更精準地找到最合適的安養中心。
重點1:檢視是否有失能情況,來判斷選擇機構的類型
1.健康、亞健康者 – 選擇安養型安養中心或老人公寓,這些機構主要是收有自理能力的長者為主。
2.輕、中度失能者 – 選擇養護型的安養中心為主。生活自理不便,或有鼻胃管、導尿管的長者。
3.重度失能者 – 主要又分成兩類
- 長照型安養中心:長期照顧機構中主要是接收需要護理協助的長輩,最多可收到三管(氣切管、鼻胃管、導尿管)
- 護理之家:不限失能程度,也可收三管病人。
4.失智型 – 失智型安養中心,主要就是以專收失智病人為主。
重點2:考量適合自己與長者的條件
考量1:安養中心的評鑑等第
老人福利機構依法規定每三年接受一次評鑑。其中財團法人等大型機構,會先由地方政府初評,再經衛福部進行複評。而小型機構評鑑僅由地方政府執行。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得挑選大型機構,還是建議參考評鑑結果為主來進行考量會比較準。
我們建議至少挑選乙等以上機構。若其他條件允許,挑選甲等以上機構當然會更好。
※甲等以上代表此機構至少通過「安全維護」的一級指標:包括建築物的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及防火管理、避難逃生路徑、災害緊急應變等。
考量2:機構類型
機構主要以50床以上、49床以下做為區分,分成大型機構(50床以上)與小型機構(49床以下)兩種。
其中大型機構空間較大、通常是位在山明水秀的郊區。而大型機構又可分為公立、公辦民營、財團法人三種。差別在於公立機構主要是接收由公費、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的長者為主。
小型機構由於床數較少,多半分布在社區之中。雖然機構空間不大,但鄰近市區,對於晚輩來說交通上的距離較近是一大優點。
考量3:區域
區域的考量必須要以長輩的狀況與子女的方便性做綜合判斷。
如果長輩的失能程度不高,還能四處走動、交際,就由他決定希望留在社區附近的機構,或者到環境較好、活動較豐富的大型機構。
如果父母的狀況是需要定期回診的,可以考慮選擇醫院附近的機構;而如果已經長期臥床,則以子女探視方便為主。
考量4:價格
價格通常會因長輩的失能程度和地域特性而有差異。通常護理之家平均比老人照顧機構貴5000~10000元;而都會地區價格也相對較高,例如台北市平均比新北市貴5000元。
老人照顧機構的收費通常由25000~30000元起跳,失能程度愈高者收費愈高,這個價格通常不含尿布、傷口護理、管路照顧等雜支,實際價格須由機構進一步評估判定。
所以建議挑選機構時還是得依照長輩的失能程度、照護程度多詢問幾間,通過機構評估後較能抓準實際上的價格。
重點3:參觀機構時要注意哪些重點?
1、什麼時候看?
建議一家機構要至少看三次,白天一次(看環境、用餐或照顧情況)、晚上一次(看夜間人力配置)、假日一次(看週末的活動)。也建議有時預約、有時不預約,這樣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同時也能注意業者的反應。
2、該問哪些問題?
通常的問題除了關心最基本的價格、平常的活動安排、用餐方式與用餐環境、作息等生活細節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依照自家長輩的狀況來詢問業者,他們的答案也可列為選擇的重要參考。例如我爸都固定看XX醫生,你們可以帶他到那回診嗎?我媽覺得痛的時候很容易哭鬧,你們會怎麼處理?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會怎麼做?……等。
3、最後評估時還要考量哪些細節?
機構是否有異味:
機構的衛生情況、長輩的清潔、翻身、尿布使用狀況等這些細節都會影響機構的空氣品質。好的機構味道要自然,沒有散不掉的臭味、香味、漂白水味。這表示機構對於衛生清理動作確實、迅速,環境又通風。
觀察機構中長輩的反應:
「一家機構好不好,看住民的反應就知道。」當機構中的長輩願意跟工作人員互動,會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表情是開心、有活力的,代表長輩在機構生活狀況不錯。
觀察機構中長輩的外觀:
手腳的清潔最能直接看到照顧細節。可以觀察指甲有沒有剪、指縫乾不乾淨,皮膚是否破皮、潰爛、瘀青,甚至發出異味,來判斷照顧的細緻程度。
重點4:長輩住進機構後,如何提升照顧品質?
當長輩住進機構後,家屬的態度也很重要,最好能持續探望,一方面經常「打卡」紀錄可以達到監督機構的功效。另一方面機構也要有對口可以維持溝通聯繫,並且家屬定期看到長輩狀況的變化也能避免糾紛產生。